跟着诗词去旅行NO.118《夜书所见》|一场因“捉蟋蟀”而引发的乡“思”



今天,我们一起来到美丽的浙江龙泉,分享一下宋代叶绍翁的《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
叶绍翁(宋)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宋代文学家、诗人,擅长七言绝句,是江湖派诗人,他的诗歌,力求平直、流畅,意境高远,细致精巧,长于炼意。著有《靖逸小集》和《四朝闻见录》。

在一个秋天的夜里,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深夜难眠,他转身步出户外,以排遣萦绕心头的羁思离愁,这时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原来是有孩子用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于是情不自禁地吟道:“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第一句“萧萧梧叶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草木凋零,百卉衰残的突出景象。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常以具有季节特征的“梧叶”,置放在风雨之夜的典型环境中,表现秋气萧森的意象。“送寒声”,静中显动,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这一句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第二句接以“江上秋风动客情”,既点明秋风的起处,又进一步烘托出了寒凉的气氛。秋风已至,而人客居他乡未归,因此触动了思乡之念。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后两句“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那茫茫的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正是儿童在捉促织。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比。尤觉秋思洋溢,引人遐想。这首诗语言流畅,层次分明,诗人把不易说出的秋夜旅人况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衰飒的境界,以景结情,词淡意远,颇耐人咀嚼。
好了,小朋友们,让我们再来诵读一遍这首诗吧。
最后,今天的问题是,"促织"即蟋蟀,亦名蛐蛐,是一种昆虫,骁勇好斗善鸣。有人说,蟋蟀优美动听的歌声并不是出自它的好嗓子,而是它的翅膀,是不是真的呢?

《夜书所见》
作者=叶绍翁(宋)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第118期

-诗词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重点字词解释-
(1)萧萧:风声。
(2)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3)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
(4)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5)篱落:篱笆。

相关推荐

跟着诗词去旅行NO.2|养活杨贵妃到底要多贵?

李白曾“南穹苍梧,东涉溟海”,杜甫也曾“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从烟波浩渺的东海,到白雪皑皑的天山,从繁华喧嚣的长安城,到杳无人烟的西疆大漠,还有那顶 ... 跟着诗词去旅行NO.2|养活杨贵妃到底要多贵?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