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诗词去旅行NO.10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史上最深兄弟情:苏轼和苏辙

月亮,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大主题。诗仙李太白曾问: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谁也没想到,他在唐朝停住的这只酒杯,相隔400多年后,被苏东坡在宋朝遥遥接起,有诗为证: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是唐宋文学史上最才华井喷的一家子。就算置之于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能够与之相提并论的,恐怕也只有曹操、曹丕、曹植这一家。但是曹丕同室操戈,曹植七步成诗“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又如何能比得上苏轼、苏辙二人的兄弟情深呢。

苏轼比苏辙大3岁,兄弟俩从小并肩携手。苏轼夸赞弟弟天资聪颖,既是自己的兄弟,更是自己的贤友“岂是吾兄弟,更是贤友生”。苏辙说哥哥就是他的老师,打开了他新世界的大门“扶我则兄,诲我则师”。翻看一下两人的诗集,很大一部分是互答诗,苏轼几乎每到一个任所就给苏辙寄信赠诗,而苏辙应和的也多达130首。苏轼旷达,苏辙内敛,苏轼不拘小节,苏辙沉静严谨,这对互补的兄弟间,发生过不少趣事。晚年兄弟二人被贬荒蛮之地,离别时苏辙要求哥哥一不再写诗,二不再喝酒(因为苏轼曾以诗获罪,不让他喝酒是因为苏轼当时身体不好),苏轼为了不让弟弟担心,就答应了。结果在一次打盹的时候梦中做了首诗,苏轼醒来心痒难耐,就把这首诗记录下来了,又一想,反正答应弟弟不写诗也没做到,干脆再喝杯酒吧......唉,也不知苏辙知道后作何感想。苏轼、苏辙二人同科进士,同年步入仕途。两人的政治思想大致相同,在变法斗争中共同进退。因为对王安石变法有异议,苏轼被一再外放,先是到杭州。3年任满,他本可借机回到京师。但他却主动申请去密州(今山东诸城),并向朝廷上表说:如果我带着妻儿去京师,恐怕生活成本太高,现请求到密州去。其实这前一句是敷衍,后一句才是实情。因为,当时苏辙正在济南任职,两地相距不太远。后来朝廷同意调任苏轼为密州知州,但天不遂人愿,即使兄弟二人同在山东,却也因种种机缘无法相见。

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苏轼想起与弟弟苏辙已有6年未能相聚,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这首词前有一个常被人忽视的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子由就是苏辙。当一个人喝得酩酊大醉的时候,深深想念起另外一个人,那么这个人绝对在他生命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此词上片望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接下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里有个典故:唐明皇时期,一位名叫叶静能的术士在八月十五日夜,邀请李隆基到月宫里游玩。快要出发的时候,他请皇上一定要穿上皮衣。但是李隆基却不以为然,结果等到两人飞到月宫,差点把唐明皇冻死。这就是“高处不胜寒”的来历。但苏轼为什么会说要乘着风回去呢?唐人称李白为“谪仙”,而宋代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也认为自己前生是月中人,因而想乘风飞向月宫,但又怕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这几句还有一种解释,苏轼是把“琼楼玉宇”比喻为皇帝的居所,“高处不胜寒”更是巧妙地表明他已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朝廷的风险。但是无论是哪一种说法,他放弃了乘而而去,选择离在人间。“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

词的下片怀念亲人,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转过朱红色的楼阁,贴近雕花的窗户,照着离人不能成眠。“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于是词人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这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全。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很有哲理意味。词的最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代指明月。但愿人人年年平安,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着美好的月光。这两句并非一般意义的自慰和共勉,与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有异曲同工之妙。既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也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全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后人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俱废。苏轼和苏辙兄弟俩平日里相亲相爱,面对生死关头也是不离不弃。当年苏轼在志得意满之时遭遇了人生最大的打击——乌台诗案。苏辙也受到牵连日子难过,但他不仅没有丝毫怨言,还将哥哥的家小接到自己家中安顿,并一再上书神宗皇帝,愿免去一身官职为兄赎罪。在狱中,苏轼备受御史逼供拷问,一度认为自己难逃一死,于是写下绝命诗托人带给苏辙,其中一句“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我希望生生世世都是兄弟,来生也不改变这种情谊,把我们带上了表达手足之爱的巅峰。据说神宗皇帝读到了此诗,动了恻隐之心,于是赦免了苏轼的死罪,将其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从此,北宋朝廷里少了个一品大员,而中国文学史上则脱胎换骨成就了一代文宗——苏东坡!好了,小朋友们,现在让我们一起再来诵读这首词吧。最后,今天的问题是,词中所云:高处不胜寒,这是苏轼引用了《明皇杂录》中的典故。可是在现实生活中,确实也存在这种情况,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作者=苏轼(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第101期

-诗词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里比得上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重点字词解释-

⑴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⑵达旦:到天亮。
⑶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并称“三苏”。
⑷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⑸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⑹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⑺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⑻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不住,承受不了。胜:承担、承受。⑼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弄:玩弄,欣赏。
⑽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⑾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 雕饰华丽的门窗。
⑿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⒀此事:指人的“欢”“合” 和月的“晴”“圆”。⒁但:只。
⒂千里共婵(chán )娟(juān):只希望两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共:一起欣赏。婵娟:指月亮。

相关推荐

跟着诗词去旅行NO.2|养活杨贵妃到底要多贵?

李白曾“南穹苍梧,东涉溟海”,杜甫也曾“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从烟波浩渺的东海,到白雪皑皑的天山,从繁华喧嚣的长安城,到杳无人烟的西疆大漠,还有那顶 ... 跟着诗词去旅行NO.2|养活杨贵妃到底要多贵?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