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朝三暮四

释义
是聪明的人善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后来比喻办事反复无常,经常变卦。
源于庄周《庄子·齐物论》。这个故事本来的寓意是对管理与被管理者两种愚的巧妙讽刺,被嘲讽的后者因‘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贻笑大方’;而看似得意的前者却仅为了解决眼前困境而惯使些‘自欺欺人权宜缓兵之下策’也自然终因非长久之计而实则遭怨。现在,被引申为男人朝三暮四。

典故一
有个养猴子的老头,人称狙公,对众猴子说:“伙食情况是这样,实行半军事化的供给制,每天两顿干饭,每人两张饭票。标准是朝三暮四:早饭三颗橡子,晚饭四颗橡子。”猴子都是急性子——出了名的猴急,一听早饭只有三颗,整个白天都得半饥不饱地活受罪,顿时呲牙咧嘴地发怒了,把火药、罗盘、造纸术、印刷术等旧四大发明和大鸣、大放、大字报、大批判等新四大发明都用上了,闹了个五洲震荡云水怒,天翻地覆慨而慷。老谋深算的狙公胸有成竹道:“别急别急,别忘了我们是民主集中制,有意见好商量。既然大伙儿不同意,那么就朝四暮三:早饭四颗,晚饭三颗。”猴子们一听早饭增加到四颗,可以半饱不饥——至于晚上睡着后饿肚子就管他娘了,权当饿的是梦里的别人——于是就满意了。而且感激于狙公的顺从民意,替天行道,竟高呼起“狙公万岁”来。也难怪,喊惯了,不喊嗓子痒得难受,谁让猴子们都长着一个喉头呢?
庄子大概是最早发现猴子是人的祖宗的思想家,尽管他并没有理清从猴子进化到人的全部中间环节。话说回来,两千年后的达尔文对中间环节也没有全部弄清,以至时常受到不肯承认猴子为祖宗的人们的攻击。近年有个海外华人攻击尤力,我担心让洋人怀疑咱们中国人过于心虚,仿佛此地无银三百两。
庄子认为,狙公对类人猿的北京人或类猿人的山顶洞人的统治术,纯粹是一种阳谋——阳得不能再阳,简直是和盘托出。后世的阳谋家还是说半截子话的,后半截话要等时机成熟了,也就是等觊觎禁果的蛇被引出山顶洞以后再说。而庄子笔下的狙公却认为“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橡子早就成熟了,所以后半截话不必吞吞吐吐,可以按照真正的阳谋,直截了当地“有话就说,有屁有放”。怪只怪猴子们自己只听了前半截话,就急不可耐地大鸣大放。当然,庄子没有料到的是,后世的半吊子阳谋术的实际统治效果胜过他所讽刺的纯正阳谋,甚至胜过古今一切统治术,可以令全体猴子心服口服衷心敬爱。这是不擅阳谋而专搞阴谋的历代万岁爷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之辈,所望尘莫及和自叹弗如的。
庄子挥舞寓言的双刃剑,左右开弓,对狙公和群猴加了八字总评:“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
总评中的“名实未亏”四字,赞叹狙公的高明。从名的角度看:朝和暮,三和四,四个字换来倒去,不增一字而尽得风流。难怪狙公要得意忘形地吟诗:“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今暮,忽三忽四;朝朝暮暮,不三不四。”从实的角度看:三加四得七,四加三也得七。全国一盘棋,就这么七颗橡棋子,随你众猴子怎么折腾,再也多不出一颗。这个由狙公随意摆布的楚汉残局,斗来斗去,斗去斗来,与天奋斗,与地奋斗,老将冲锋,小将上阵,广阔天地,战天斗地,反正狙公是无本经营而决不亏本,名至实归而其乐无穷。孙猴子的斤斗,翻不出如来如去的手掌心;子猴孙的斤斗,也逃不出狙公狙婆的脚底板。
总评中的“喜怒为用”四字,嘲笑众猴子的愚蠢。早饭三颗,你发怒了;那么就发扬民主,早饭四颗——料定你就不敢不欢喜。反正为民作主,集中起来总共就这七颗米下锅。哪怕嫌两顿不够,要吃三顿也民主到底,无非是从两顿干饭,变成两稀一干——两顿稀饭各下两颗米,一顿干饭下三颗米;或者变成两干一稀——两顿干饭各下三颗米,而一顿稀饭下一颗米。反正最后是集中起来皆大欢喜。当然,对狙公狙婆集中成欢喜佛而欢天喜地,容易理解;对众猴子为何连红薯也吃不饱却欢天喜地,就难以明白。
总评的八个字合起来,就是狙公名实未亏,而众猴子喜怒为用。说穿了,就是众猴子无论喜怒,都被狙公利用了。在街头看过摆棋摊的人一定明白:摆棋摊的老头摆下只有七颗橡棋子的残局,自己先做红方,让你做黑方。你以为自己能赢,欣然入局,结果当然是你输。你要是不服气,他就挑逗你做红方,大大方方地自己做黑方。你以为这回自己赢定了,结果还是你输。因为你不知道摆棋摊的老头是集中华民族五千年狡智于一身的阳谋家。所以不论你是黑八类还是红五类,只要你成了入局者,就必定没有读懂庄子的寓言,而摆棋摊的老头却读懂了。或许还有局外的观棋者也读懂了。我虽然观局,但不在局外,所以也无法读懂。而且观棋者应该不语,而我却喋喋不休,可见至今依然懵懂。
事实上,这个寓言从诞生至今几乎无人能解。人们完全不懂庄子对狙公和猴子的双重嘲笑,而只记得朝三暮四、暮四朝三的反复无常。“朝三暮四的男人”,与“水性杨花的女人”几乎是同样意思——这个成语两千年来就是这么糊里糊涂用的。这种用法,大概就是冯友兰所说的“抽象继承法”。深谙中国学问的哲学史大家尚且只顾抽象而不问具体,从来不知中国也有哲学的门外汉们就更不必说了。
实际上这个寓言并没有什么不易理解的深意,它不过是庄子对此后的两千年封建历史的一个悲剧性预言。庄子竟能做出其有效性直抵两千年之后的准确预言,实在是太惊人。要知道庄子死的时候,中国还没有始皇帝呢!正因为太惊人了,猴子们就更惊得不敢相信这竟会是真的了。于是这个寓意极为浅显的寓言,就始终无人能解。然而庄子对此也早就料到了:“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虽然始皇帝的精神后裔绵延不绝,但万世之后的今日,庄子也终于有幸可以遇到知其解者了。然而庄子或许万万没想到,他旦思暮想的“大圣”,竟是花果山上的孙大圣。庄子也万万没想到,孙猴子的猴子孙们,竟然做了世界的名誉主席了——而喜滋滋的猴子猴孙们更是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不过是沐猴而冠,在为狙公耍把戏罢了。
庄子之后中国最杰出的幽默家王小波说,他平生最看不得猴戏。真是一语道破天机!我替庄子感到欣慰,因为他终于遇见知音了,他终于可以大笑于九泉之下,大哭于九洲之上了。呜呼!

典故二
《齐物论》有一则著名寓言:“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寓言有趣至极,然而寓意不明,因为庄子在打哑谜。猜破哑谜的人并非没有,只不过道破谜底的方式,依然只能打哑谜。
晋人张湛在其伪造的古书《列子》中,改编了庄子哑谜: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案:张湛知道庄子是宋人,故加“宋”字。)
张湛猜出了庄子的谜底:狙公与众狙,隐喻庙堂君主与江湖民众。
张湛同时认为:庄子站在狙公即君主一边,拥护君主专制。
张湛如此阐释:狙公深爱众狙,养育天下众狙。狙公不惜让家人过苦日子,也要满足众狙的贪欲。由于众狙生养日多,狙公粮仓将空,才不得不限制众狙口粮:早饭三颗橡子,晚饭四颗橡子。贪心不足的众狙发怒了。爱狙如子的狙公,遂顺天应人地改口说:早饭四颗橡子,晚饭三颗橡子。感沐圣恩的众狙高兴了,伏在地上三拜九叩,山呼万岁。
明人刘基在其寓言专著《郁离子》中,也改编了庄子哑谜:
楚有养狙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旦日必部分群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赋什一以自奉。或不给,则加鞭棰焉。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欤?”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欤?”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言未既,众狙皆悟。其夕相与伺狙公之寝,破栅毁柙,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狙公卒馁而死。(案:刘基误信庄子为楚人,故改“宋”为“楚”。)
刘基也猜出了庄子的谜底:狙公与众狙,隐喻庙堂君主与江湖民众。
刘基同时认为:庄子站在众狙即民众一边,反对君主专制。
刘基如此阐释:并非狙公养活众狙,而是狙公“养狙以为生”。狙公每天让老狙带着众狙到山里劳动,剥削他们的剩余价值。“赋什一以自奉”隐晦挑明了庄子原文“狙公赋芧”之“赋”的奥义:庙堂与江湖的本质关系是抽什一税。江湖众狙对庙堂狙公“皆畏苦之,弗敢违也”。就像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衣》中说真话的小孩那样,一只小狙道破了真相,于是众狙奋起反抗,挣脱了狙公的魔爪。狙公饿死了。
张湛与刘基尽管针锋相对,至少对狙公、众狙隐喻君主、民众并无分歧,这说明二人都明白庄学奥义。只不过儒家士人张湛反对庄学奥义,因而予以逆向歪曲;而道家异人刘基赞成庄学奥义,因而予以隐晦挑明。但无论是庄学之友刘基还是庄学之敌张湛,均受困于专制语境而无法直言,不得不像庄子一样打哑谜。
儒家士人张湛,急于依附专制庙堂,渴望分享民脂民膏,所以在其伪造的《列子》中抄袭庄子,然后用曲解反击庄子。张湛为伪《列子》加注后公诸儒林一举成名,得到专制庙堂奖赏,官至光禄勋。张湛并非孤例,比如还有郭象、成玄英、陆德明及其众多追随者。
道家异人刘基,助朱元璋一统天下,按其功劳足以像徐达、常遇春那样封王封公,但他不肯依附专制庙堂,不愿分享民脂民膏,为免被疑二心而遭诛杀,才不得已逊受“诚意伯”,全生远害地隐于庙堂。江湖传说,他成了风水祖师刘伯温。刘基也非孤例,比如还有越人范蠡、汉人张良。范蠡助勾践灭吴,不愿受封受赏,而是飘然不知所终。江湖传说,他成了富可敌国并三散巨财的陶朱公。张良助刘邦灭楚,不愿像萧何、韩信那样封王封公,为免被疑二心而遭诛杀,才不得已逊受“留侯”,随后飘然不知所终。江湖传说,他追随赤松子游仙去了。
或问:既然刘基像庄子一样反对“狙公”,为何要助朱元璋打天下呢?其实刘基隐晦挑明庄子哑谜,正是为了譬解此疑:两害相权取其轻。在当时的历史格局下和时代困境中,与其听任众多狙公竞争者旷日持久地厮杀不休,不如尽快确定“一统天下”的庙堂狙公,这样对江湖民众稍稍有利。
庄子深藏奥义的支离其言,经郭象篡改,变得支离破碎,经郭象曲解,变得完全不通。庄子寓言尽管迷住了无数读者,却常常背离庄子卮言而被歪用。成语“朝三暮四”,遂被离题万里地用于形容花心男人的见异思迁,与形容美貌女人的“水性杨花”成了一对。庄子屠龙宝刀,居然仅供杀鸡。


相关推荐

成语故事:三思而行

论语里有一个故事,季子文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思可矣。” 孔子却对自己的学生说过一句话:“三思而行,再思则矣。”学生问:“一件事情是去想三遍然后再去做嘛 ... 成语故事:三思而行

成语故事:好逸恶劳

好逸恶劳是一个成语,拼音为hào yì wù láo,意思是贪图安逸,厌恶劳动,专指好吃懒做的人,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郭玉传》。【解释】专指好吃懒做的人。用 ... 成语故事:好逸恶劳

成语故事:望洋兴叹

望洋兴叹是汉语成语,出自《庄子·秋水》,常用作谓语、宾语和定语,字面意思是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 成语故事:望洋兴叹

成语故事:宾至如归

出处出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子产坏晋馆垣》:“宾至如归,无宁灾患,不畏寇盗,而亦不患燥湿。 ”形容客人到这里就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形容招待客人亲切周到。宋 ... 成语故事:宾至如归

暂无评论